您当前的位置:全球风时尚网 > 时尚正文

首都博物馆开新展探秘北京中轴线近700年来面貌变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12-23 03:16:25  阅读:10025+ 来源:新京报作者:责任编辑。王凤仪0768

昨日,首都博物馆“读城——探秘北京中轴线”展览开幕。图为观众正在观看中轴线修建群模型。本版拍摄/新京报记者 吴宁

“读城”展追溯了忽必烈定都北京的前史。

观众观看清末大理院模型。

小观众对古修建的榫卯结构非常感兴趣。

北京内外城结构为什么不是嵌套的“回”字形,而是上窄下宽的“凸”字形?

12月21日,在首都博物馆开幕的“读城——探秘北京中轴线”展览中,相似的25道关于中轴线和老城的问题,让观众阅历了一场北京前史的科普。

 展览出现近700年中轴线面貌变迁

该展是继一期“寻找前史上的北京城池”和二期“发现北京四合院之美”之后,首博最新推出的为青少年量身定制、展教一体的大型互动体会式项目。展览通过“溯·宿世传奇”“探·大国意蕴”“话·此生新姿”三个华章,展示了北京中轴线的前史与现在。

此次展览出现了近700年来中轴线延展修建和面貌的变迁。天安门广场的大明门、大清门、中华门本来在哪儿?千步廊有什么用处?“左祖右社”的太庙和社稷坛别离有何功用?“命运多舛”的永定门为何建了200多年?这样一些问题在展览中均能找到答案。

打破传统观展体会 以青少年为中心受众

据介绍,“读城”系列展览,打破了博物馆传统的观展体会,以青少年为中心受众,多渠道、多角度招引青少年最大极限地参加其间,为青少年受众量身定制了学习性和互动性强的社教活动。

与前两期“读城”不同的是,为了更好诠释展览内容,使展览出现更契合观众需求,此次展览准备初期,即面向社会招募一批中心团队参加策展,从展览纲要创造开端介入,以观众的视角打开创造。

多家社会单位参加创造开幕式活动

一起,首博联合多家社会单位,参加创造了全天候式的开幕式活动,充分体现“读城”项目展与教交融的特色。

该展览展期将持续一年。环绕“读城”为中心,首博将举行各类活动,贯穿展期之中,并在寒暑假、重要节庆日等时段规划互动参加活动。

科普1

北京城墙为何出现“凸”字形?

北京中轴线构成于元代,至元四年(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在金中都东北方营建中都新城,构成中轴线布局。

明北京城在元大国都的基础上改造扩建,中轴线随城市建造既有承继又有展开,全体轴线架构愈加清晰,皇城位置进一步杰出。

清朝定都北京后,简直彻底沿袭明朝的北京城。

北京外城建造于明嘉靖年间。明代中期蒙古马队屡次南下,朝廷开工建造外城,原计划绕外城一周,但由于物力所限,加上军事局势严重,仅修成了正南一面,构成了共同的“凸”字形。中轴线也由正阳门向南拓宽到永定门,北京中轴线根本定型。

到了现代,天安门广场通过十年改造,从宫殿广场变成了公民的广场。天坛公园则从皇家坛庙变为群众公园,钟鼓楼从报时功用转变为民众教育功用。这些中轴线上的皇家修建,都摇身一变,成为了归于公民的公共空间。

科普2

永定门为何修了两百年?

为什么中轴线南端永定门的修建,跨过明清,历经两百多年?

永定门为老北京外城正门,寄寓“永久安靖”之意。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后增筑瓮城。为加强防备功用,清乾隆年间始建箭楼,并重修永定门城楼,重檐歇山三滴水的楼阁式修建,通高26米,成为外城七门中标准最高的城门。因而,永定门是逐步建成的,跨过了明、清两代。

从1950年开端,为了展开城市建造,永定门瓮城城墙被连续撤除。1957年,又以妨碍交通和已是危楼为名,将城楼和箭楼撤除。现存的永定门城楼,则是于2004年在旧址复建的,是北京第一座复建的城门。

跟着中轴线的北延南伸,以及准备申报国际文明遗产,现在,北京中轴线已逐步转变为服务广阔民众的文明设备。

【中轴线遗产区】

现阶段,北京中轴线遗产中心构成要素为: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天安门广场(公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正阳门及箭楼、天坛、先农坛、永定门等,以及衔接这些要素的前史大街。

遗产区南北长7.8公里,东西宽0.1至2.6公里,面积为46886公顷;缓冲区为中轴线两边外展2至3公里,面积为467458公顷。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