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度|你知道吗?其实你老公给你买的包大部分是假的
你知道吗?你老公给你买的包大部分是假的
七夕将至,当恋爱时的男友赠送了你一个十分心爱的包包,你一定会欣喜若狂。然而你不知道是,这个包包有可能是“踩雷”的。

假货的滋生蔓延可谓是目前我国消费市场上出现得最为普遍且不可避免的现象。
今日,闹得沸沸扬扬的“小红书被下架事件”也暗暗影射了这一现象,毕竟有许多人都在小红书上购买商品,然而假货横行,也是让小红书难逃整改一劫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由于信息化社会的高度发展,信息流通速度大大加快;加上科技的进步以及网络技术的发达,互联网购物逐渐成为我国国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同时,由于需求量的增长,国内外价差巨大、官方权威监管不当等原因,我国奢侈品市场迎来了许多新兴职业的滋生,例如代购、电商等等,他们美其名曰为中国消费者带来便利,实际上从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无法避免的问题——假货。

中国市场上的假货曾一度吓退多家奢侈品企业,2017年,中国工商管理总局发布《2016年全国工商系统消费者权益保护报告》,报告显示,2016年共查处消费侵权案件6.5万件,案值4.84亿元。在针对网络市场监管这一举措上则相继查处相关网络门店、网店经营者、删除违法信息、责令整改网站等,可见假货在我国的大行其道影响颇深。
然而假货的出现,不止来源于假货的制造商,还与假货需求者有着紧密的关系。

1.中国成为奢侈品消费最大市场
在受假货侵蚀最严重的奢侈品行业,有数据表明到2024年,中国个人奢侈品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达到6%,中国消费者将贡献全球奢侈品市场40%的销售,带动全球市场75%的增长。并且从目前我国在全球奢侈品消费市场份额占有率上来看,我国已然成为一个当之无愧的“奢侈品消费大国”。

2.中国千禧一代成为消费主力
然而随着我国千禧年出生的人群消费能力不断增强,该群体正日益成为我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的主力,占到增长量的85%。他们独特的数字化行为将推动奢侈品品牌与消费者关系发生质的变化,因此奢侈品企业必须重新思考数字化战略布局。
近几十年来中国市场上的假货文化已经帮助塑造了这一代年轻群体 ,他们购买假货的数据高达84%,由此看来,我们之前所看到的千禧一代消费力实际上只是泡沫而已。
然而千禧一代购买假货的原因,除了假货在国内奢侈品市场上的蔓延,还与千禧一代的购物习惯紧紧相连。

网购>实体
在罗兰贝格联合全球退税服务商环球蓝联(Global Blue)发布的《千禧一代,重塑旅行与购物习惯》报告中显示,“懒人消费”成为中国千禧一代消费者的重要购物特征。
这一代人从出生开始就一直见证着中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同时也深受着互联网的影响,他们开始追求简单、快捷的生活方式。

在此背景下,“懒人经济”便应运而生。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社交工具、网购等服务则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缺一不可的服务。使用移动媒介的便捷性也逐渐加深了他们的依赖程度,最终,网上购物超过了实体店,移动取代PC成为首选的在线购物平台。
而网络购物原本就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这让偏爱网络购物的千禧一代成为了“假货”的受害者。对于国内的大型电商平台来说,阿里巴巴,唯品会 、聚美优品等都曾因为假货丑闻而股价暴跌。在市场的各种渠道上泛滥的“假名牌”,其数量也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在财富品质研究院2016年的调查中显示,奢侈品假货在市场上的可见度是正品的6倍之多,街上随处可见的奢侈品牌绝大部分都是假货。爱马仕CEO帕特里克·托马斯在接受法国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80%在互联网上以爱马仕之名贩售的商品都是假货,这绝对是耻辱。”

社交平台影响力加强
深受互联网时代的影响,千禧一代善于通过多种媒介来获取信息,其中,社交媒体以及意见领袖,例如微博大V、网络红人等的“带货”影响力则逐渐增强。这同时意味着千禧一代对于品牌的忠诚度在逐渐降低。社交媒体日新月异,这让追随一些靠大牌打版、创意抄袭而发家的意见领袖追随者在选择上更加困难。
同时,千禧一代更加看重通过社交多媒体 的在线意见分享,例如在线评论、对产品的评级、形形色色的品牌产品部门通过社交多媒体创造的与潜在客户的对话等信息,这让一些贩卖假货并利用“水军”刷评的代购和电商赚足了销售红利。加上奢侈品鉴定、网络打假等权威机构的不发达,让千禧一代消费者在辨认真假货时只难不易。

消费能力不足
同样根据罗兰贝格联合全球退税服务商环球蓝联(Global Blue)发布的《千禧一代,重塑旅行与购物习惯》报告显示,截至 2016年底,中国的千禧一代人均月收入6726元,人均月支出4386元,收入支出比达到3:2,他们将主导未来10年中国市场的消费格局。
然而对于这样的普遍收入水平来说,奢侈品消费显然与其格格不入。这让一些以低价贩卖假货的商家以及一些给商品在特定节日打折的电商平台有利可乘。

造假者的策略
消费者行为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面对消费能力不足却有奢侈品消费意愿的千禧一代,造假者也随之改变了其销售策略。
造假者们通过对潜在消费客户的购物习惯的把握以及其做出购买行为时的数据统计,有效掌握了千禧一代消费者在购物时的不同方面,例如购物流程、购物心理等。一些贩卖假货的微商以“循循善诱”的方式在表面上为准备进行有计划的购买行为或冲动性的购买行为的消费者提供量身定制的方案。利用传统电子商务平台在假货鉴定上的弊端以及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意见壁垒,将千禧一代纳入“售假”目标。

超前消费
目前,超前消费的习惯越来越为中国千禧一代所追捧。 有关数据显示,在中国,月收入4000元以上的年轻人办理信用卡的比率已超过76%,超前信用消费已被大部分中高收入的年轻人所接受。
各类互联网金融平台凭借其低门槛、高效率的特点,为年轻消费者提供消费支持。中国千禧一代的消费意愿正在攀升,这让假货制造者抓住了机会。

消费不规律
千禧一代不会持续或者有规律地购买奢侈品或者体验类产品,他们最有可能在获得额外收入或者要参加特别活动时购买,例如一些打折、优惠的节假日。这让具有着多样化的购买习惯的千禧一代购买到假货的风险增加。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仅2017年一年,在黑色星期五当天进行网购的千禧一代在网上无意中购买到假货的损失约为4.82亿美元。这一现象在中国的“双十一”、“双十二”等节日上影响更加严重。

知假买假,毫不作为
在国际商标协会(INTA)发布的《Gen Z Insights:Brands and Counterfeit Products》报告中,其研究了来自10个不同国家的Z时代消费者态度,其中包括来自中国、阿根廷、印度、印度尼西亚、意大利、日本、墨西哥、尼日利亚、俄罗斯和美国的年轻购物者。该调查显示,中国Z世代的知识产权意识明显高于同龄人的平均水平。有99%的中国受访者表示他们对知识产权有一定了解,而全球平均水平仅为85%。
而根据腾讯企鹅智酷在2015年进行的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当买到假货后,有四成的用户“忍了”。 在回答“哪些情况导致你买到假货”时,有58.2%的网购用户认为“店铺刷信誉、评论是假的”是导致自己上当的主要因素。21.9%的用户认为自己贪便宜导致网购上当,排名第二位——但占比不到第一名的一半。其中,较差的售后服务也具有着一定的影响。

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当下,网络监管无疑是一个难题,消费者的权益无法得到保证,买卖双方之间的沟通渠道建立不够成熟都导致消费者购买到假货的几率大幅度上升。在这之中,也存在消费者知假买假的购物心理,这让假货更加弥漫在网络购物的各个角落。
责任编辑: